第(3/3)页 说到这里,刘荣和历史上的汉武大帝二者之间,最本质的差距,也就很明显了。 刘荣出身‘正’,得位‘正’,所以有底气; 在面对窦老太后、馆陶主刘嫖时,刘荣虽然仍旧要以晚辈自居,但总归是能凭借天子的权势,来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,以及宗庙、社稷的利益。 但历史上的汉武大帝,出身、得位皆‘不正’,所以根本没底气; 在面对窦老太后、馆陶主刘嫖时,汉武大帝非但要以晚辈自居,甚至就连唯一能指望得上的天子身份,都是人家替你挣来的。 故而,什么维护自身利益,什么宗庙、社稷的利益,对即位初期的汉武大帝而言,都是绝对意义上的无稽之谈。 ——对窦老太后、馆陶主刘嫖予取予求,然后熬死人家再说,才是汉武大帝唯一能走通的路。 事实上,历史上的孝景帝废太子刘荣,立汉武大帝刘彻,也同样是无奈之举。 哪怕后来,汉武大帝成了‘汉武大帝’,证明了孝景帝眼光没错,但也依旧不得不承认:废太子刘荣,是孝景帝迫不得已之下,才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。 没办法。 实在是栗姬,以及栗姬背后的栗氏外戚上不得台面,加之历史上的太子刘荣,也同样有些上不得台面。 若非如此——但凡太子刘荣有一丁点可取之处,孝景帝也不可能废黜已经及冠的太子刘荣,转而去立年仅七岁,且必然会被窦老太后压制的汉武大帝。 就好比如今这个时间线。 栗姬依旧是那个栗姬,依旧让刘荣苦不堪言,度过了极其痛苦、郁闷的十几年; 栗氏外戚,也依旧是那个上不得台面的栗氏外戚,一族百十来号人,刘荣满共就淘换了一个勉强能用、中人之姿的栗仓。 但在这个时间线,刘荣上得了台面。 于是,哪怕与立刘荣,有‘栗氏外戚’这个隐藏风险,以及‘栗太后’这个明面上的风险,孝景皇帝也依旧传位刘荣,而不是历史上的汉武大帝。 ——因为立汉武大帝,也同样有风险。 废长立幼,本身就是在冒险。 若非历史上的太子刘荣实在不争气,让孝景帝下定决心,宁愿冒险一试——宁愿赌一把,也不愿意接受太子刘荣那写在脸上的‘失败’二字,华夏历史上,恐怕大概率不会出现汉武大帝。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——也正是由于历史上的先帝年间,太子刘荣和弟弟刘彻之间的这段恩怨情仇,刘荣才会在自己在位的这一朝,坚定不移的将嫡长子继承制重新拉回历史舞台。 因为孝景皇帝废长立幼,一场豪赌,最终赌出来一个汉武大帝,本就是小概率事件。 ——孝景帝够幸运,赌出来一个汉武大帝,而不是汉献帝、汉灵帝,亦或是绝后早夭的汉昭帝,乃至废帝昌邑王。 人不可能总是这么幸运。 十赌九输。 豪赌的结果,往往是惨败。 所以,刘荣不能让汉家的后世之君,都养成这种‘开小号,立幼子赌一把’的观念。 相较于这种不确定性极高的豪赌,显然还是成体系的系统培养,才更能批量产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。 或许很难培养出太宗皇帝那样的在世圣人; 但培养出先孝景皇帝那般,未必有天赋,但手腕必然老练的合格君王,是可行的。 ——孝景皇帝本身,就是这套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。 连棋盘侠都能培养的出来,都能培养成孝景皇帝,搞出来一个文景之治,又有什么样的皇帝,是无法通过系统性培养,来最终培养成合格帝王的? 而在这样一套规范的帝王培养体系中,首先需要做的,就是确定候选人。 若不提前把皇位继承人候选,限定在一人,而是一次性培养数人,最终选其中最好的那一个,就很容易搞出九龙夺嫡之类的闹剧。 有且只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确性,将皇位继承人,坚决限定在‘嫡长子’这一个候选人身上,汉家的皇位传承,才能保证稳定过渡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