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2章 立场问题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也有人说,《削藩策》本身就是急于求成的策略,如果先帝能采取其他更温和的措施,最终结果,必然不至于闹到吴楚七国之乱的程度。

    你说你有理,我说我有据,众说纷纭,却始终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一致论调。

    但对于当年的事,刘荣始终都看的无比清晰。

    ——《削藩策》,并非先帝一意孤行,强行推动,而是已经到了非推动不可的地步!

    甚至可以说:一场吴、楚为首的关东宗亲联合叛乱,已经到了再不爆发——再拖十几二十年爆发,长安朝堂就要处理不了的地步!

    试想一下。

    在太祖高皇帝分封刘濞为吴王时,刘濞的吴国,虽有三郡五十三城之地,但人口却只有不到十万户、至多不超过三十万人。

    之后短短四十年,吴王刘濞开铜山,私铸钱,广庇天下亡命徒;

    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,哪怕是把吴地能战之男都押上了牌桌,却也凑出了足足三十万人的军队!

    至于人口,早就从汉初,刘濞得封为吴王时的不足十万户、至多三十万,暴涨到了二十七万户,一百三十余万口!

    更恐怖的是:这二十七万户、一百三十余万口人家,是不需要缴纳税赋的!

    ——刘濞全包了!

    农税,口赋,甚至于每百亩地三石的刍、二石的藁,刘濞都自掏腰包补齐了!

    就这个人口基数,战争动员能力,外加这份能直接全面免除税赋的财力!

    真要让刘濞再苟二十年发育,那还了得?

    事实上,在吴楚之乱爆发之前,吴国强大起来的异常速度,已经引起长安朝堂的注意力。

    ——和后世,吸走整个蜀地的天府之城一样,刘濞在位时期的吴国,同样在虹吸周边郡国的人口!

    人人都想成为吴国子民,过上不弄缴纳税赋,甚至可以铸钱、煮盐得利的轻松生活。

    所以,哪怕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,若是放任刘濞继续苟二十年发育,那别说吴楚七国——单就是一个吴国,都可能发育成长安朝堂中央不敢轻举妄动,至少不该逼反的强大实力。

    到那时,再加上楚、赵,以及齐系、淮南系各路诸侯,那汉家就真的要变天了。

    万幸!

    万幸当年,吴王刘濞已经六十二岁;

    万幸当年,已经六十二岁的刘濞,自认为时日无多,再不起事就没有机会在有生之年,为死去的王太子刘贤报仇。

    如若不然——若刘濞也是第二个赵佗那样的老乌龟,那汉家的未来,还真就不好说了。

    所以,刘荣一直都坚定的认为:先帝推动《削藩策》,推得好!

    通过一手《削藩策》,来逼迫刘濞在‘捏着鼻子认输’和‘在没有太大把握的当时孤注一掷’——在这两个选择中强制选一个,是先帝无比明智的选择。

    先帝也没办法了!

    尤其是从事后,吴楚七国之乱的叛乱规模来看,叛乱爆发之前的汉家,已经到了那个份儿上了。

    要么,通过政策手段,剔除宗亲诸侯的爪牙。

    要么,逼反关东宗亲诸侯,然后刺刀见红,血腥镇压。

    《削藩策》可谓是一举两得,直接把这两个选择,摆在了关东宗亲诸侯的面前。

    至于实际——刘荣也曾稍稍迟疑过:当时,太宗皇帝刚驾崩不几年,先帝会不会太着急了些?

    但从事后来看,当年的先帝,半点都算不上着急。

    ——火烧眉毛了!

    ——人家大后期英雄,越拖越对敌人有利,还不快刀斩乱麻?

    从这个层面上来讲,先帝当年推行《削藩策》,为汉家带来的国家利益,是显而易见的。

    在越拖,越不利于长安朝堂中央的前提下,提前引爆那场几乎必然会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!

    在剪出尾大不掉的宗亲诸侯之爪牙的同时,顺带着,把关东各家宗亲诸侯心中,那一缕因为太宗皇帝‘人在晋阳王宫坐,天子之位天上来’的不忿给打散。

    至于对先帝自己,那更不用提。

    吴王太子刘贤!

    作为先帝人生中,诸多污点当中最显眼的一个,吴王太子刘贤之死,无疑是先帝最刺人的一块心病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