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在绝大多数后世人印象中中,封建时代的战争,往往是会集万千瞩目于己身的。 就好像封建时代,无论是对外主动征讨、被动防御,还是对内镇压、平乱——只要战争爆发,所有人的关注点,就都被会战争所吸引。 然而事实上,封建时代的战争,往往并不会引发太过强烈的注意。 准确的是,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,往往只是战果。 好比一户农人,你说国家正在打仗,他会告诉你:打就打呗? 国家该打仗打仗,我就该种地种地呗? 咋? 国家打仗,农民就不用种地了? 这算个哪门子的道理? 故而,在战争爆发时,除了政坛和权利决策层,会从头到尾的关注战争进程外,其他的各个群体、阶级,都只会等一个结果。 而且不是干等,而是一边忙自己的事——该种地种地,该读书读书,边忙边等。 其中,尤其是对最底层的农民而言,甚至就连战争的结果,都不是那么的重要。 一来,是在封建社会体质、体系当中,作为最底层的农民,其生存压力相当之大。 整日整日头疼吃什么、穿什么,也就没有精力去关注万千里外,正在进行的那场战争了。 二来,则是农民家庭对战争的参与度,同战争胜利与否之间,实在关系不大。 因为对于农民家庭而言,自家子侄参军入伍,并不是只有建功立业,武勋得赏这一条路子,能为家庭带来好处。 ——能活着下战场,能全须全尾的得到赏赐,自然是最好的。 但若是不成,那就退而求其次——缺胳膊少腿了,官府给了伤残补助,又或是阵亡、战殁了,官府也同样会下发抚恤金。 对于农户家庭而言,二者的区别只在于:租赁,还是一次性买断。 建功立业,或者受到封赏,就像是农家子弟被朝堂、被军队租赁,并且租赁结束。 而伤残、战殁者得到的抚恤金,则好似官府一口价,把农家子弟给一次性买断了。 这么说或许很残忍。 但这,也同样是残酷的现实。 ——农民当然希望自己子弟,能平平安安从前线回来。 但这是不受控制的事。 所以,农民们便只能将希望,从子弟平安归来,改变为:至少钱的回来。 功臣封赏也好,伤亡抚恤也罢——总归是要回来的。 而战争的胜败,却并不与某一个农家子弟,究竟是建功立业,还是丧权辱国直接挂钩。 打了胜仗,农家子弟也照样会死不少。 打了败仗,也未必就没人活得下来。 所以,在大多数情况下,相较于战争的胜败,底层民众还是更担心自己的子弟,有没有英勇杀敌、建立武勋,又或是是否被致伤致残,后半生都有了官方的照料。 当然了,如果战争胜利,则胜利方自然是伤亡较小、武勋较多;战争失败,则失败方伤亡更大、武勋更少。 所以,民众出于最朴素的:希望自家子弟平安归来,顺便建功立业的心思,为汉军将士祈祷,祈求上苍庇护,好让汉家打一场胜仗。 但也绝不会像后世的现代人那般,每日关注战争的实时动态,又或是听人同自己分析接下来的战争走向。 底层民众,生存艰难。 在自家没有被抽丁参战的前提下,能稍稍关注一下这场战争的存在,并在脑海中生出‘希望能胜利’的念头,就已经是极限了。 其他的时候,民众的绝大多数注意力,都还是放在生活本身。 事实上,自当今刘荣即位以来,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,汉家几乎是在连续、不间断地同匈奴人打仗。 从最初的朝那之战,到后来的河套-马邑之战,再到年初冬天的高阙之战。 坊间甚至有人说:自当今即立,汉匈之间,便几乎没有停过‘火’,不是在打仗,就是在奔赴战场、开启战争的路上。 然而事实上,过去这几年,天下民众的大部分注意力,都仍旧放在了各自的生活智商。 春耕秋收,该种地种地。 传来朝那之战胜利的消息,搞两杯庆祝一下——毕竟这是汉家第一次胜利、第一次把匈奴人拦在国门外。 还是该种地种地,该干活干活。 又传来河套-马邑战役获胜的消息,这倒是可以更隆重的庆祝一下。 毕竟再怎么说,河套夺回来了。 开疆拓土不说,尤其还是开的这么一片特殊的土地。 有了河套,汉家不再缺牛、马,百姓民或许就可以和秦时那样,以牛耕犁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