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在驻守雁门期间,李牧曾根据现实情况,针对赵国北方边境防御情况,而做出了极为准确的判断。 李牧上疏表奏赵王: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,尤其是为了让匈奴人,也常常辛苦收获被人摘走桃子的愤怒,就应该主动出击接战。 这一战的目的,是为了让匈奴人未来几年都无法通过畜牧、游牧,又或是和商贾交易,来换到任何东西! 更夸张的是,李牧成功了。 虽然没人知道那场战争,是如何开始、如何进行、何时结束的,却也终还是在世界战争史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——破匈奴十余万骑。 ——其后十余年,匈奴不敢寇赵。 就这寥寥两句话,便足以说明李牧为什么是名将,以及春秋战国时期,各割据政权面对外族,就基本已经是当野怪、boss刷,而不是纯粹为了升级。 在后世,人们称李牧为军事战略奇才,并在雁门关附近建有一寺,曰:靖边寺。 其存在的意义,便是纪念李牧戍边保民的累累战绩。 后来,始皇嬴政一统六国,李牧的功绩也和赵国王廷的尊严一起,被始皇嬴政暂时埋在了故六国的废墟之下。 秦时,天下一统,海内升平。 于是,始皇嬴政派遣大将军蒙恬,率兵足足三十万,北出雁门关! 起战略任务,史书上的原话是:北击胡,悉复河南地——也就是河南地区。 正所谓,关乎高级官员、将帅的事儿,字儿越少,事儿才越大。 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:北击胡,悉复河南地,便不知道沾上了多少人的血液,乃至于宝贵的生命。 当匈奴人被秦将蒙恬赶到了阴山以北后,始皇嬴政才再度下令:将故列国长城连接起来,已形成一条自西向东绵延万里的秦长城。 故而雁门关,也就变得愈发重要了起来。 时间来到汉室鼎立,太祖高皇帝刘邦即皇帝位后的第一年。 匈奴冒顿单于大军压境,韩王信于战争前线:马邑投降,并率军倒戈,回头来打汉室军队! 而在韩王信不抵抗+免费效命的束手就擒下,匈奴人也得以向南翻越句注山,以直扑晋阳。 晋阳,既是如今汉室的代国国都,也是后世人所常听到的:太原。 那一场战争最终的结果,也就不必多赘述了。 ——平城战役,白登之围之类,后世人基本都有所知解。 而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,当时间来到汉武大帝在位时期,也就是如今这个时间线,天子荣即位后的这段时间,匈奴人针对汉室的军事活动会越来越频繁,强度越来越大、来的人也越来越多。 面对匈奴人愈发猖狂的侵犯,汉武大帝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,于是便从即位开始,就一直在着手反击报复。 汉武帝元光五年,汉武大帝颁诏,征发民夫、兵卒整修雁门关。 也几乎是在雁门关被整修完毕后的次年开始,作为绝代双骄的卫青、霍去病,以及李广、程不识等名将,也随之开始以雁门古塞,作为北出塞外的最后一站。 汉元帝时,王昭君出塞和亲,走的也同样是雁门关…… 明白了以上这些——这些有关于雁门关的历史,便也就不难发现:雁门郡这个地方,之所以叫‘雁门郡’,与其说是因为其治下有座雁门山; 还不如直言不讳的承认:雁门关的存在,是雁门郡重要战略地位的源头。 念及此,刘荣也终于恋恋不舍的,将目光从身前的沙盘上收回片刻。 含笑抬起头,望向数年不见,面上已能略看出风霜的郅都,便见刘荣呵笑着一招手。 “将军且来。” 不知为何; 刘荣这一声‘将军’,没有让郅都听出有半点违和。 恰恰相反——正是刘荣这一声板板正正的‘将军’,让郅都恨不可能直接原地参军,成为汉家真正的将军! 即便没这么做,郅都实际上,差不多也能算是汉家的宿将了。 ——自有汉以来,汉家北方边墙的战略防守人物,便向来都是由地方郡国来具体负责。 比如燕王、代王、赵王,再苦再难,也得先把关外的匈奴人给打舒服了,然后再给大后方做汇报不迟。 诸侯宗藩如此,外臣掌控下的边关郡县,那就更是如此了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:无论是如今还是过去,汉家的边墙,其守备主将向来都是有极高的战术自主权,以及部分程度的战略自主权。 当匈奴人兵临城下,包括雁门、上、代、北地、陇右在内的北墙诸郡,都可以在各自主将——也就是郡太守或郡都尉的倡导下,自发组织起反抗和抵御外敌入侵的方向。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所有朝堂内外,有这么一个上不得台面的说法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