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一百一十万万钱的启动资金,少府凭借自己名下的马匹、军械,基本就给凑齐了,基本不需要掏多少‘现金’。 后续每年五万万钱,也基本都是物资——除了相府需要出的刍藁、内帑出的军粮,便是一万万钱多一些的军饷; 哪怕真的发真金白银,少府如今的储蓄,也足够花三百多年。 总结来说就是:洒洒水啦~ 少府轻而易举的肩负起这两支常备野战军的组建和供养,那这两支部队的‘拥有权’,自然也就是少府内帑的唯一主人:天子刘荣,而非整个汉室。 或许这么说稍微有些奇怪。 ——天子富拥天下,天地间万物,无不是天子私赀; 怎的军队,还分‘天子个人拥有’和‘宗庙社稷共有’? 实际上,这二者之间的差距,还是相当大的。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。 太祖高皇帝于平成之战后,几乎是自掏腰包,组建了汉家第一支常备野战军:飞狐军。 因为飞狐军从组建到供养,朝堂——也就是相府国库都没帮上忙,所以任何有关飞狐军的调动,外朝都没有任何的话语权。 天子说往东,飞狐军就往东; 天子说往西,飞狐军就绝不会往北。 夸张点说:哪怕某一代汉天子兴致大发,下令飞狐军上九天揽月,下五洋捉鳖,飞狐军也只会专心去研究飞船、海舰,而不是质疑天子的决定。 而在这个过程中,外朝是没有资格,也绝对不会插手,乃至插嘴的。 ——钱都是人家天子花的,那这支军队,就是人家天子的私人武装,和你外朝半点关系没有! 反之,太宗皇帝年间的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营,却是另一个极端。 想当初,吕太后病重卧榻,行将亡故之际,为了确保自己死后,吕氏外戚一族不被清算,便将长安南、北两支禁军兵权,分别交给了吕产、吕禄两个子侄。 这是威; 除了威慑,吕太后还专门大开少府内帑,以遍赏公卿百官、功侯贵戚,美其名曰‘酬其功’,实则,不过是邀买人心。 这,便是恩。 恩威并施之下,吕太后总算是对自己的母族放下心来,安心闭了眼。 只是吕太后前脚刚驾崩,吕产、吕禄兄弟便忘记了吕太后‘恩威并施’的嘱咐,甚至还生出了不该有的念头,意图颠覆社稷! 最终,陈平、周勃为首的朝臣功侯,与齐王刘襄里应外合,将整个吕氏一族尽数铲除,还了汉室天下一个朗朗乾坤。 之后,自然便是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,却又被陈平、周勃等老臣所掣肘,短暂经历了一段泥塑雕像般的傀儡阶段。 等熬死陈平,扳倒周勃,正式执掌大权后,太宗皇帝可谓是意气风发,决议与匈奴决战! 不料齐王刘襄之弟:济北王刘兴居举兵作乱,太宗皇帝不得以,只能在前线和匈奴人和亲结盟,以回身平定济北王之乱。 再然后,便是长达十年的休养生息,被太宗皇帝十四年,那场险些导致汉家国都告破的大战所打破…… 在这个过程中,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被绝大多数人所忽视。 ——汉室的财务状况,在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初,其实是非常糟糕的。 糟糕到了什么程度? 天子御辇,凑不出八匹同色马; 当朝丞相,愣是连马都没有,只能尴尴尬尬的坐牛车上朝。 偏偏关东异姓诸侯之乱此起彼伏,平叛军队又是一笔庞大的支出。 为了凑出这笔平叛军费,太祖刘邦不得已,发行了令后人为之不齿的‘汉半两’。 何谓汉半两? 和秦半两一样,在字面上写有‘半两’字样; 重量却只有秦半两四分之一,即三铢,且含铜量约等于零,通体散发着铅银色光芒的铜钱。 与其说是‘汉半两铜钱’,倒不如说,是汉三铢铅钱。 也被坊间百姓称之为:荚钱——像榆荚一样轻薄的劣质钱。 太祖刘邦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。 一枚秦半两,重量真的有半两,即十二铢; 而一枚‘汉半两’,重量却只有三铢。 也就是说,哪怕不改变含铜量,单只是简单的熔炼,就可以把一枚秦半两,熔炼为四枚汉半两。 第(1/3)页